科普天地

恐怖杀手——鸡心螺

 

    鸡心螺鸡心螺又叫“芋螺”,属于腹足纲,芋螺科。鸡心螺是在沿海珊瑚礁、沙滩上生活的美丽的螺类,贝壳前方尖瘦而后端粗大,形状像鸡的心脏或芋头。鸡心螺的种类很多,贝壳有不同的色彩和花纹。一般多生活在暖海。鸡心螺是一种含有剧毒的海洋生物,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它的尖端部分隐藏着一个很小的开口,可以从这里射出来一支毒针,足以使受伤者一命呜呼。



    鸡心螺是一种常见于赤道海域珊瑚礁附近的海螺,它最大的个体可以长到23厘米左右。世界上总共有500种左右不同的鸡心螺,这种海洋动物是肉食性的,通常以海洋蠕虫类动物、小鱼、甚至其他软体动物为食。由于鸡心螺的行动相当缓慢,使得它们不得不使用有毒的“鱼叉”(被称为一种毒性齿舌)来捕捉象小鱼这样的快速游泳的猎物。一些鸡心螺的毒性非常强大,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     


    “鱼叉”是由其齿舌改进形成的。对于捕食软体动物来说,齿舌既起到舌头的用途,同时又是其牙齿。“鱼叉”是中空和尖利的,与齿舌的根部连接在一起。当鸡心螺发现有猎物靠近的时候,它就将长管状的的喙伸向猎物,通过肌肉的收缩,将装满毒液的“鱼叉”从喙里象子弹一样的射到猎物身上,毒液能够瞬间将小鱼麻痹,然后鸡心螺收起它的齿舌,将已被制服的猎物拖入口中。



    鸡心螺的毒液中含有数百种不同的成分,而且不同种类之间的成分组成有很大的差异。这些不同的毒素被称为芋螺霉素,它包括不同的缩氨酸,以某一特定的神经通道或受体为靶位。这种毒素同时还含有镇痛成分,可以使猎物动弹不得和死亡之前变得非常平静。还有一些鸡心螺含有河豚毒素,与河豚鱼体内的神经瘫痪毒素相同,这种毒素在河豚和蓝环章鱼的体内都有。    

  

    鸡心螺表面艳丽的颜色和色块儿的模式很容易吸引那些好奇心强的人将它们拾起,而悲剧就恰恰因此发生了。至今已有30多起由于鸡心螺毒液致死的事件记录。还有一种鸡心螺人们通常称其为“雪茄螺”,意思被它蛰后一般就剩下抽支雪茄的时间来抢救了。  

    

    一只鸡心螺的毒素足以杀死10个人。它的毒素通常都是针对小鱼的,由于人类和鱼有着相似的神经系统,这使人类同样易于受到鸡心螺的侵害。试验显示:鸡心螺的受害者在死亡前,并没有什么痛苦。科学家在鸡心螺的毒素内发现了100多种化合物,其中就有阻断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使得生物体在死亡时因为神经系统无法传递信息,而没有任何感觉。



    鸡心螺在捕猎的时候,会把身体埋伏在沙子里,仅将长长的鼻子暴露在外面。这样不但能够获取氧气,还可以监视猎物的动静。它的尖端部分隐藏着一个很小的开口,可以从这里射出来一支毒针,足以使受伤者一命呜呼。      


    鸡心螺具有灵活的“皮下注射器”,连接着体内装有毒素的囊,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迅速将毒素注射到猎物体内。鱼在被鸡心螺攻击之前,依靠生物神经系统控制着自己的身体。鸡心螺将针刺刺入鱼的身体后,只用不到一秒的时间就阻止了鱼挣扎,紧接着,毒素展开了第一轮攻击,迅速进入控制鱼类神经信号的化学阀门,使阀门处于长时间的开放状态,毒素不断的侵入鱼体内。由于鸡心螺毒素的作用,鱼的肌肉开始痉挛,就在鱼设法重新控制自己的行动之前,鸡心螺的又一次攻击开始了,毒素攻击着鱼的神经和肌肉之间的接点,阻止了肌肉接受指令,当痉挛变得越来越微弱的时候,鱼彻底瘫痪了。像鸡心螺这样的一系列的海洋有毒生物,由于它们长期生存在一种特定的海洋的特殊的生态环境里边,长期的进化过程,使它们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这些生理功能其中就体现在它们的毒素上。


友情链接:

管理入口 | 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 | 中国自然博协水族馆专业委员会 | 青岛新闻网 | 青岛海底世界 | 山东省科技馆

地址:中国山东省青岛市莱阳路2号 邮编:266003
电话:0532-82868088            
版权所有:    青岛水族馆      鲁ICP备170388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