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地

神秘洞穴年年“吐”鱼,竟是濒危多鳞白甲鱼!

    有一处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洞穴,就会在每年特定期间不断向外“吐鱼”,光是从山洞中出来的鱼就有上万斤,因此吸引大批当地村民特地前来捕捞,好好享受这从天而降的美味鲜鱼。随着这个神奇的现象传开,山洞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吸引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往,不少专家听闻后也好奇赶来一探究竟。结果发现这些鱼是濒危状态的“多鳞白甲鱼”,属于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不可随意捕杀!


 

    多鳞白甲鱼又叫泰山赤鳞鱼,为暖温性淡水鱼类,肉质细嫩,味美而不腥,尤以泰山所出更佳。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该鱼为御膳中必备之菜,故民间把其与富春江的鲥鱼、青海湖的湟鱼(裸鲤)、渤海的弓鱼和油鱼并列,称为中国五大名贵贡鱼。《泰山药物志》对其早有记载。当年曾作为贡品,呈皇帝品尝。

    多鳞白甲鱼生活在海拔270-1500米、水质清澈、砂石底质的高山溪流中。常借山涧熔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越冬,10月之后入泉越冬,翌年4月中旬出泉,出泉时间多集中在下半夜,出泉时头朝下、尾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天内离开越冬处。生长速度缓慢,尤其是10龄之后。生存水温4-26℃,低于2℃时会被冻死,高于28℃时会被热死,生长和生殖的最适水温为18-24℃。

    多鳞白甲鱼属杂食性,主要摄食体壁较薄的水生昆虫(如摇蚊的幼虫或成虫、黑纹石蚕的幼虫或茧、白川谷蜉蝣的稚虫、石蚕的幼虫、黑蚂蚁)等无脊椎动物,也摄食藻类(如螺带水绵、短发状绿苔)。

    常见的鱼,嘴都在前,而多鳞白甲鱼的嘴在头部的俯面。这种结构,就像炒菜的铲子,在浅层河底,便于去啃石头上的藻类。取食砾石表面的藻类时,多鳞白甲鱼先用下颌猛铲,然后翻转身体,把食饵掰入口中。

    事实上,洞口会“吐”鱼出来,是因为多鳞白甲鱼每年在冬天会到山洞里避寒,并在洞穴里交配产卵,直到了清明节左右天气变暖时才会游出来。湖北省十堰市的这处洞穴属于溶岩地貌,地下确实有适合多鳞白甲鱼生存的巨大暗河,所以才会形成“吐鱼”的情况。

 

友情链接:

管理入口 | 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 | 中国自然博协水族馆专业委员会 | 青岛新闻网 | 青岛海底世界 | 山东省科技馆

地址:中国山东省青岛市莱阳路2号 邮编:266003
电话:0532-82868088            
版权所有:    青岛水族馆      鲁ICP备170388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