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美味“仙人球”——海胆标本主题展
前言
在我国沿海地区,从北到南许多人的餐桌上都有一道多刺但鲜美的海鲜菜肴——海胆,寻常人家、餐厅大厨使用不同的手法将海胆做成不同的菜肴:海胆刺身、海胆沙拉、海胆煎饺、海胆火锅和时令海胆饭等,其中最鲜美的海胆刺身因海胆的种类不同也对应了不同价位,这种看起来长得差不多的多刺小球不同种类到底有什么不同的模样?它们被做成标本展出时又是什么样子?
为了能让大家更了解海胆,青岛海产博物馆秉承“普及海洋知识,构筑蓝色文明”的办馆宗旨,特设“海洋中的美味‘仙人球’——海胆标本主题展”,以期让大家能更好区分海胆,更加贴近大海,了解海洋知识,感受生物多样性。
✦✦✦✦✦
展览时间:2023年11月27日-12月31日
✦✦✦✦✦
线下展览地点:青岛海产博物馆海洋生物馆一层
✦✦✦✦✦
✦✦✦✦✦
✦✦✦✦✦
海胆纲(Echinoidea)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内骨骼互相愈合,形成一个坚固的壳,分三部:第一部最大,由20多行多角形骨板排列成10带区,5具管足的步带区和5个无管足的步带区相间排列,各骨板上均有疣突和可动的长棘。第二部称顶系,位反口面中央,由围肛部(periproct)和5个生殖板及5个板眼(ocular plate)组成,生殖板上各有一生殖孔,有一块生殖板多孔,形状特异,兼作筛板的作用;板眼上各有一眼孔,辐水管末端自孔伸出,为感觉器;围肛部上有肛门。第三部为围口部,位口面,有5对口板,排列规则,各口板上有一管足,口周围有5队分支的鳃,为呼吸器官。多数种类口内具复杂的咀嚼器,称亚里士多德提灯(Aristotle’s lantern),其上具齿,可咀嚼食物。消化管长管状,盘曲于体内,以藻类、水螅、蠕虫为食。多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经海胆幼虫(长腕),后变态成幼海胆,经1~2年才达性成熟。现存900种,化石有7000多种。可分为规则海胆亚纲(Endocyclica)不规则海胆亚纲(Exocyclica)两个亚纲,22目。分布在从潮间带到几千米深的海底,多集中在滨海带的岩质海底或沙质海底,或有广泛的分布,或局限在特定的海域,因种而异。
海胆纲的主要特征:
体多数呈球形,少数呈盘形或心脏形
无腕
内骨骼互相愈合形成一坚固的壳,壳上有疣突及可动的长棘
多数种类口内具亚里士多德提灯,其上具齿,结构复杂,可咀嚼食物
✦✦✦✦✦
白棘三列海胆Tripneustes gratilla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花斑蘑海胆(蘑海胆属) Pseudoboletia maculata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玉女角孔海胆 Salmacis virgulata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玫瑰盾(檐)海胆Clypeaster rosaceus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雷氏饼(培龙)海胆Peronella lesueuri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矮盾(檐)海胆Clypeaster humilis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长拉文海胆Lovenia elongata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锐头盔海胆Corystus relictus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管角头帕 Goniocidaris tubaria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斑颈刺头帕Acanthocidaris maculicollis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背沟角头帕Goniocidaris clypeata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红棘白头帕Compsocidaris pyrsacantha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小棘叶棘头帕Phyllacanthus parvispinus
✦青岛海产博物馆馆藏
小棘叶棘头帕(带刺)Phyllacanthus parvispinus (with spines)